为何大多数特色农产品都面临着“小众”消费的问题
特色农产品,关键在于一个“特”字,因为“特”别,所以一般情况下,消费群体也“特”别。前面所述特色农产品,大多处于“小众”的消费情况。原因如下:
(1)有的是消费时机上的小众,只是礼品或者节日消费,例如,土特产大多是买来作为礼品送人。
(2)有的是消费人群有限,例如,功能特色化,一种功能只能满足部分人人的需要。
(3)有的是购买季节的小众,只是在出产的当季消费者才购能买到,过了季节就没了。
(4)有的是消费次数的小众,例如,品种特色的农产品,大多人是为了尝鲜。
特色农产品怎样才能走向“大众”
特色农产品大多是高品质的农产品,至少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更具特色,也具备大众消费的高品质和价格。所以说,特色农产品无论从品质还是价格,都可以从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消费者日常的购买的消费品。
特色农产品“小众”走向“大众”的方法,根据其特色的不同,以及企业资源和能力不同,主要有三种:特色农产品大众品类产品、特色农产品走大众消费渠道、特色农产品即食化。
第一,用特色农产品开发出更多大众的品类产品
这是几乎所有特色农产品企业都能做的一件事。金银花可以做成饮料、水果可以做果汁、蔬菜可以做成果蔬片等。一个大众的消费品,自然就拥有大众的消费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大众消费品领域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也是企业营销综合实力的体现,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促销力缺一不可,所以,在自己的小区域内,用特色农产品开发大众品类产品,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原因如下:
(1)本区域的消费者比较了解本地区企业的产品特色,有基本的消费基础。
(2)一般一家企业在当地都有丰富的商业资源,不管是渠道资源还是经销商资源都是现成的。
(3)在本区域,企业更容易吸引到合适的营销人才。
特色农产品企业开发大众品类消费品,先在自己的区域做好,再逐步扩张,这是一条稳健发展之路。
第二,特色农产品走大众消费渠道
通过走大众消费渠道,促进大众消费者购买。因为有特色,所以很容易吸引大众消费者的首次购买,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持续购买,这是新的问题。大众消费者首次购买后,发现产品还不错,就可能持续购买。例如,可通过促销,开发更适合消费者需要的食用方法等方式促使消费者持续购买。
第三,特色农产品即食化
喜欢吃菠萝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走过削菠萝的摊位,总会买一块但很少买整个回家,因为菠萝味道虽好但削起来太麻烦。很多农产品食用不便,限制了农产品的消费,特色农产品即食化,无疑是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又一重要方法。
特色农产品即食化,不仅让消费者食用方便,节约消费者的时间,也扩大了消费者消费的可能性,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
案例1 药用枇杷做饮料
四川仁寿县的文宫镇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20世纪80年代,文宫镇调整农业结构后,全镇都种上了枇杷,截至今日,文宫镇年种植量已近20万亩。
前几年,仁寿县由于种植面积非常多,导致很多枇杷无法销售出去。因此,四川福仁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老板董道清则想那么多卖不掉的枇杷烂掉可惜,能不能做成枇杷饮料。
仁寿县每年品相不好的枇杷占整个产量的15%,当鲜果卖,卖不上好价钱,作为枇杷饮料的原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且当时市面上还没有枇杷饮料,如果把它生产出来,董道清不仅自己可以获利,也为家乡父老做了贡献。
经过不断努力,2010年,仁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超过了1亿元。
案例2 好卖的即食海参
海参采捕之后,在两个小时之内不加工就容易化成水。
大连有些海参加工商将鲜海参做成干品销售,但大连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旭升却将海参做成了即食产品,最高一只可以卖到150元。2007年,刘旭升生产的海参在全国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2亿元。
刘旭升说:“很多消费者自己是不懂海参做法的,我把它做成即食产品既方便,又保持了原本的口感,是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好东西,市场肯定可以接受。”
即食海参生产出来后,如何销售刘旭升有着自己的想法。
刘旭升将目标定位在高端商场,高端的人群,于是他们选了一家大连的高档商场。商场经理认为即食海参迎合了大众消费的心理,不仅同意合作,还提供免费的宣传。经过一段时间,即食海参赢得了大众消费者的青睐。
根据大连的销售经验,刘旭升将即食海参卖到了50多个城市的高档商场,即食海参已经成为海参产品中的一个重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