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经营的本质是农产品的零售,借助了电子商务的手段。
品类目前是生鲜,可以扩展到常温流通的食材以及包装食品,但是不能扩展到鲜活。也就是说,生鲜电商在做着部分新鲜、优质食材供应的网上网下结合的流通工作。
流通,不需要产品创新,需要的是销售力,需要通过顾客体验来创造服务价值。
做生鲜这个生意,关键点有三:时间、温度、便捷。
生鲜对食材从田间到餐桌有苛刻的要求:规定的时间段内和温度区间才能保证食材口味和品质。
其中冷链要求的是从果蔬采后预冷或者其他产品达到规定处理温度后开始的每个环节“门对门”的控制温度波动。
而我们绝大多数电商做不到果蔬产地采后预冷,以及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入户过程的温度控制,这就等于说,所谓投资巨额的冷链资产几乎是无效的。
进行十几个温度分区控制的智能仓库,具备从零下60度到零上30的调控能力,是一个为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
如果谁建了这个冷链中心,我就要问,你干嘛不收租子?赚这钱多省力;
你干嘛不配套一个中央厨房,解决这个城市的配菜市场和主食工业化问题;
你干嘛不收购或者联合社区店,解决与生鲜匹配的其他日用品问题?
因此说,拿生鲜来进行说事的电商,确实不理解生鲜零售的本质,导致价值缺失,那么你的商业价值何在?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何在?
进一步的分析。生鲜电商目前本身就是一个服务小众的市场。而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从采购上来说势必要拉平不同渠道商和零售业态的成本,价值创造只能体现在服务上。
零售最终是一个微利行业,用大众产品包装出来做小众用户的路子是不可持续的。
国内一些生鲜电商偏差就更多了,它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在做媒体,仅仅是在给客户增加娱乐,并不是在增加客户对产品本身的体验价值。
维持品质和强化服务一直是农业产业的弱项,生鲜电商何以能做得最好并支撑一个新的产业?
路很长啊。网络可以随时产生热炒,也会迅速失温。客户如果不把随机需求变成固定需求,这个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意味着做了噱头,没有了嚼头。
农产品供应从全球发展来看,直供和直销是主流,预定是个性化生产与服务的补充。
因此将来从创造利润的角度来评价具有生命力的有两个类型:一是诸如以提供高端有机食品(Ganic foods)而闻名的WholeFoodsMarket(全食有机食品连锁超市),是美国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群钟爱的超市;
以及在上海做高端食品的甫田网,主要锁定特殊消费群体并进行厨艺增值服务的网上商城。
两者的共同点是高价格,高品质;不同点是前者是以线下服务为主的,后者是以线上服务为主的。
其他的生鲜发展类型最终要被小型超市和CSA类型的服务所替代,或者实现电子商务的回归,走1号店的路子,毕竟电子商务一定是规模性的东西,一旦有了平台、流量以及顾客对你的信任,没有什么不能在上面卖的----那就是网络与大众化的结合,才是网商的核心特质。
所以,做食材吗,就要做出特色和价值来,生鲜农产品零售加网上商城是一个潮流?带来投资上的巨额回报?别忽悠了。
做生鲜的超市也好,电商也罢,实现盈利的企业,国外有资料可查的基本在7年以上。国内据说有已经盈利的,但是无据可查。
但是,国内的风险资本对生鲜电商很有偏爱。从目前来看,遗憾的是我看到的几乎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第二轮接了第一轮的接力棒,分一笔钱走人罢了。
既然需要长期时间才能实现盈利,那就意味着风险资本在投资机会,并非投资价值。风险资本进入后,需要通过高增长实现高价值回报。这种高速增长可能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高质量的冷链资产,其他就是遍地狼藉了。
最终,在我看来不过是做食材电商做人不做鬼,做生鲜电商的做鬼不做人的区别。
本文转自农业咨询投资何学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