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选我们要确认一件事,品牌包括些什么属性?高高在上,可能是品牌的一种形象;耳熟能详,只能算品牌的知名度高;阿里的企业文化,只能算品牌的认知。这是否就是品牌的全部呢?或者说,做品牌就只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吗?找明星代言就是、做宣传、赞助综艺节目是否就是做品牌?这些是做品牌,却不是品牌的全部。品牌包括:认知度、知名度、忠诚度。品牌的知名度固然重要,但忠诚度更重要,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绝非广告所能达到。
做品牌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被消费者“一票否决”,也许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三鹿奶粉”事件中,这个中国的驰名商标因为毒奶粉事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中国整个食品行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再知名的品牌缺少用户忠诚,当危机到来,也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所以品牌是非常脆弱的东西,我们回到最初的本质,品质才是关键,品牌只是沉淀。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不论现在的规模做到了多大,这是否能支撑一个品牌?如果遇到危机,是脆弱的倒下,还是坚强的存活?我们常说立业之本,这其实就是品牌之本,比如“仁术为本、竞争有道、戒欺立业”,就像同仁堂一样,340年前立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经营理念,所以它能经得住千锤百炼,毕竟这些是实打实的东西,是品牌的核心驱动,是企业的行为准则,而不是靠广告费、靠吆喝就能解决的。
可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只看表面功夫,做品牌就像做中医,治本才能治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品牌空心化严重,多少年来,曾经显赫一时的品牌最终折戟沉沙,今天的品牌是否有朝一日突然陨落?
品牌需要做“实”也需要做“虚”,什么是“虚”?这就是品牌的文化、价值、核心理念,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但是却能通过产品、服务、形象感受到,让消费者认可品牌背后的文化、理念,产生心理认同,并有一种支持品牌的冲动和欲望,当消费者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偏向品牌方。
现实中很多企业在没有做好“虚”的情况下就去做“实”,比如“明星代言+广告投放”进行传播,给人一种品牌力强的假象,这在短时间确实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也会产生很客观的市场收益、品牌溢价,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有很多与品牌影响力并不匹配的缺陷:如研发能力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供应链不完善,终端网点存活率低,终端货品缺乏组合,厂商之间矛盾重重,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组织运作效率低下,团队抱怨频繁。消费者不清楚这背后的情况,会为品牌埋单,一旦一个环节被媒体曝出,所有环节都会产生危机。
以下是品牌经营的几大误区:
国内许多品牌虽然都陷入"品牌空心化"的误区,但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六类:
1.为品牌而品牌:这类企业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一套市场调研、品牌定位、品牌概念、品牌形象、整合传播的"ISO标准"把品牌从形式上建立起来再说,而对于品牌如何帮助实现企业的效益增值却不得而知。
2.忽略了品牌生存的基础:企业建立了品牌就等于建立了优势,从而将重点突出品牌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对品牌的内部管理,最终造成品牌之花的枯萎。
3.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品牌:在许多中小企业看来,品牌建设是项费钱的活,只有大企业才有实力做品牌,这些企业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品牌建设,小企业永远成不了大企业。
4.品牌管理静态化:企业将重点放在了品牌形象、个性、联想、描述等方面,仅仅注重了品牌本身,而没有将品牌放在整个营销的价值链中来考虑,同时品牌系统不具备操作性,对于品牌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却缺乏有效的方法。
5."传播依赖症":国内企业在品牌打造上高度依赖传播手段,动辄花费数千万元的媒体宣传费用,其实正确的策略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忠诚度不是单靠传播就能建立的,现实中并不缺乏在传播上投入巨大缺最终失败的案例。
6.品牌管理成为"空架子":许多企业强调品牌管理,但往往流于形式。按照中国企业的组织架构,只有管理层的几个人了解品牌建设的状况,品牌建设并未在组织架构中真正落地。
随着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或个性化,多品牌战略在当下之中国有着深刻的市场机理。那么,对中国企业而言,应当建立怎样的多品牌架构以理顺自身的"品牌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