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曾发布过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如果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的话,2008年中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相差36年。
且不管这份数据的精确度有多高,但它至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农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需要内省,从自身找原因革弊立新,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就是在这种持续的学习交流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农业也要博采众长。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世界上最具典型意义的几个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希望可以为我国农业的变革带来一些启发。
美国
美国是农业现代化最具典范意义的国家,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都是以美国为蓝本的。美国与中国在农业发展上有很多共同点: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美国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四化”来概括:规模化、区域化、机械化、产业化。
1.规模化
我国农业的基本单元是散户,美国农业的基本单元则是家庭农场,而且,他们家庭农场的规模通常较大。据统计,2007年,美国共有220万个农场,土地面积为3.73亿公顷,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口为205.6万人,仅占美国全部就业人口的1.4%,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07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
单人耕种面积高达181.4公顷,相当于2721亩,这种土地的集中度简直不可想象,据我们了解,目前中国农村的人均耕种面积通常在1~3亩,农场或者大户的规模也多在100亩以下,200亩以上的农场都十分少见。
当然,如此高的规模化耕种得以实现的基础必然是高度的机械化,后面将会讲到。
2.区域化
区域化是美国农业的另一大特征,这种区域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由农场面对生产过剩危机激烈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美国农业规模化的特征带来的。为了获取规模效益,大的农场主往往选择规模化经营,这样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也可以节省很多管理的成本。
美国农业目前已经形成五大特色产业带:中部和中西部的广大平原地区,主要生产谷物(玉米、小麦)和发展畜牧业;东部和五大湖区,主要发展集约经营的乳用养畜业、水果和蔬菜园艺生产;北纬35°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棉花;西部山区的大草原则为天然牧场,主要饲养肉用牛;加州是亚热带果木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水果。
资料来源:央广网。
3.机械化
高度的机械化是美国农业的重要支撑。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就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机械化;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近年,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又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和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
除此之外,农用飞机等巨型农用机械在美国也有很高的使用率。类似提水喷灌、滴灌和喷洒肥料、农药等这些日常作业都实现了电脑控制,只需一人就可以轻松管理。
高度的机械化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使得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4.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农业已经形成了产、加、销紧密相连的产业化格局。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企业有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加工;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规模大,加工水平高,成为家庭农场与市场销售的中间力量。
农超或农企直接对接是美国农业的一大特色,农产品不用通过一级级的农批市场到达企业或者消费者手中,直接在产地由企业收购。美国农业的产业化还体现在成熟、健全的服务体系上。
例如,农作物需要施肥了,农场主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请来肥料公司预先测定土壤肥力,然后按作物生长需要配制专用肥料,并且负责播施;不同作物的种苗提供或移栽可由专业公司来完成;有些投入成本大的专用机械设备或特殊作业,可以请专业的农机服务公司完成;产品收获了,可请中间商来运输、进行保鲜处理和负责销售。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服务公司可以对接,农民只专注生产就行,其他的由专人来做。
日本
日本与我国的相似之处,都是人多地少。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贫乏,其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总数的0.4%,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农业难以像美国那样形成规模经营,所以,日本的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
日本农业的研究价值主要在于其化零为整的能力,即将这么多散户组织起来的方法,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因为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也面临着小生产、大市场,生产端以散户为主,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如果研究日本农业的组织化,你会发现有一个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个组织就是日本农业协同工会,简称农协。农协广泛活跃于农村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日本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日本农协最大的特点就是民办官助,属于半官半民性质。
农协的服务范围很广,基本上做到了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例如,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在生产、经营方面给农民以指导:产前由营农指导员按专业把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农协提供的信息以及各家的实际情况,帮助农户编制生产与经营计划,并给以具体帮助,比如取得信贷资金、开发引进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及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生产中按照规划为农户供应农药、化肥及其他生产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生产后接受农户的委托,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并运往市场。
据了解,在日本,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的70%以上是通过农协组织的,50%左右的生产资料是通过农协供应的,农民的大部分贷款也是通过农协获得的。可以说,农协贯穿了日本农业的全程,将原本松散的一个个散户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为日本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在全国设有604个农业改良普及所,能够迅速地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
德国
欧盟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地,而德国则是欧盟体系中农业较为先进的成员国。德国农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组织化程度高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发祥地,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多次修改完善。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取得以下经济利益:一是在生产交易活动中减少中间损失;二是在资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债息过高的风险;三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处;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五是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分工,可以享受到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的大多数农业合作社纷纷走上联合发展之路,加入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策扶持力度大
欧洲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是非常大的,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欧盟的农业预算支出为439亿欧元,大约占欧盟共同财政资金的50%。具体到德国,联邦的农业支出约为100亿欧元,欧盟补给德国约80亿欧元。在180亿欧元中,用于实施农业社会政策如支付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支出占了66%。此外,农民还可以从欧盟、联邦和州得到津贴,政府也通过津贴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干预。以2002年为例,当年农民收入的大约40%是通过出售农产品从市场上获得的,60%左右的收入是从各级政府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