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创业者?
人们有时把21世纪的这一代人称为E一代(创业的一代),因为他们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具有创业精神的一代人。谁是创业者?有人说创业者是能从别人只看到混乱或骚乱的地方发现机会的人。还有人认为创业者是现代商场中的英雄,因为他们以惊人的步伐开创企业,创造新的工作。
创业者(entrepreneur)一词来自17世纪的法语词汇,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
二是指创始人,即将创办新企业或者是刚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
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1755)首次将创业者一词引入经济学。随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赋予诸多的含义。创业者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扩大。
Brockhaus(1980)认为创业者是一位有愿景、会利用机会、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愿意担负起一项新事业,组织经营团队,筹措所需资金,并承受全部或大部分风险的人。
Nelson(1986)认为“愿意承担风险是能否成为成功创业者的关键,其他条件还包括了运气、时机、资金和毅力。”
Knight(1993)基于风险的角度认为,创业者应该是那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的人,赋予了创业者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
Stevenson(1999)认为创业者是一位希望攫取所有的报酬,并将所有的风险转嫁他人的聪明人。
Timmons(1999)认为创业者是由强力承诺与毅然耐性所驱使的人。后来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创业者是发现和利用机会,负责创造新价值(一项创新或一个新组织)过程的个体。
二、创业的动力与阻力
(一)创业的动力
1.独立性需求。为了获得个人的自由,为了给自己打工,为了自己说了算,为了把握职业的选择。
2.成就需求。为了被大家认可,为了迎接挑战,为了感受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为了个人成长,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3.财富需求。为了获得增加个人收入的机会,获取更多财富,获得个人生活的保障,为了家人未来有保障。
(二)创业的阻力
1.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恐惧。
2.成就意识的差异与机会成本的测量。
3.创业企业的实际成功几率。
4.个人能力的不足。
5.创业条件的不足(资金等)。
三、创业精神
创业就是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式。创业精神适用于个人、企业和国家。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大多情况下被翻译为“企业家精神”或“创业家精神”,但该词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而非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创业精神的主要涵义为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新的“价值”并实现商机。虽然创业常常是以开创新公司的方式产生,但创业精神不一定只存在于新事业之中。
明茨伯格(H.Mintzberg,1988)把创业精神看作是一种管理模式,认为不论企业处于什么样的规模或处在哪个生命周期阶段,只要创新活动延续不断,那么,该组织依然具备企业家创业精神。公司内部创业精神就是这种精神的一种延续。
“创业精神”一般可细分为个体独立的创业精神及公司内部创业精神。所谓“个体独立的创业精神”,指的是凭借个人体的智慧、资源能力,在个人创业愿景引导下,通过创新活动创造一项新事业;所谓“公司内部创业精神”则指在现存的组织内部,凭靠集体力量,追求组织共同愿景,通过集体性的组织创新活动促进组织的再生。
“创业精神”代表了一种在现有经济体系下去发掘机会,并组织资源建立新事业,进而创造新的市场价值的一种历程。
提到“创业”,有人会认为那只是“精英”或“高素质人群”的“专利”,与一般人无缘,对中职生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在创业大军中,各层次的人创业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提到“创业”,还有人会认为,那需要有较多或雄厚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或资金较少,就会被“创业”拒之门外。所以“创业”对中职生而言更是“天方夜谭”。其实,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对于无资金或少资金很少、但立志创业的人来说,创业的机会无处不在。在创业的大军中,也不乏“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例子。创业是一种人生态度。创业不仅需要梦想和激情,更需要创业的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追求,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创业与天赋无关,与学历无关,与家境无关。选定并坚持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具有快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心态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创业的路也一样,是用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走出来的。一开始是生意场的“外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会逐渐掌握一些“生意经”,由不懂到懂,直至成为一个生意场的“内行”。创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积累的过程。“车到山前必有路”,路是逼着走出来的,相信只要付出和努力,永不放弃地勇往直前,翻过眼前的山,前面的路就会平坦、宽敞、美好!
四、创业者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研究的范围很广,有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创业者进行研究,不同学科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不同。这里仅介绍基于心理学角度创业者特征的研究成果。
(一)史蒂夫·马若堤提出创业者必须具有或培养12种素质
(二)约翰·考(John kao)的著作中就总结了创业者11个共同的特征
1.全心投入,有决心,有毅力
2.追求成功与发展
3.以机遇和目标为导向
4.积极主动并且富有个人责任感
5.解决问题时坚持不懈
6.现实主义,有一定的幽默感
7.寻求并利用反馈意见
8.内在控制中心
9.估算已承担的风险和将要承担的风险
10.不热衷于权力和地位
11.真诚,值得信赖
(三)隋晓明在其著作《改变千万人命运的33种创业特质》一书中归纳出了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特质、行动特质、管理特质
1.功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特质
特质1:你是否拥有强烈的创业欲望
特质2:你可有乐观自信的积极心态
特质3:你可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特质4:你是否热爱自己的事业
特质5:你可有高度的自制力
特质6:你是否有奉献与付出精神
特质7:你有大胆的冒险精神吗
特质8:你能否与他人诚信合作
特质9:你可有与他人分享的愿望
特质10:你是否善于不断学习,勇于自我反省
特质11:你能否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特质12:你能否心胸开阔,心态平和
2.成功创业者必备的行动特质
特质13:你可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特质14:你是否有耐心从小事做起
特质15:你是否具备前瞻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
特质16:你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特质17:你能否专注于所拟定的目标
特质18:你是否善于达成交易
特质19:你是否乐于接受竞争与挑战
特质20:你能否灵活地运用游戏规则
特质21:你是否善于随机应变,掌控机遇
特质22:你是否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特质23:你是否愿意迅速调整战略
3.成功创业者必备的管理特质
特质24:你是否有创业管理能力
特质25:你能否利用融资杠杆撬开创业的大门
特质26:你是否有创业理财能力
特质27:你是否善于利用人才,激励潜能
特质28:你是否善于管理时间
特质29:你是否拥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特质30:你能否建立良好的人脉网
特质31:你能否选择合适的合伙人
特质32:你是否善于进行角色转化与授权
特质33:你是否善于规避风险防范失败
五、创业能者的能力
创业者的能力是指创业者完成创业活动所必备的实际技能,是一种重行动、重操作、重效果的个体素质,它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效益或成败。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点。
(一)独立生存能力
独立生存能力包括独立生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中职生要有独立的勇气,从自己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遇到问题也不要急于向别人求援,试着自己解决,时间长了就逐渐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的习惯。社会活动能力是创业者与客户、合作伙伴、工商部门等市场主体打交道的能力。无论是创业初期选择目标、制定计划、筹建场地等,还是创业过程中找原料、跑销售、接待顾客等,都需要创业者独立筹划、具体安排。中职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校外实践、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活动,为今后创业打下一定的能力基础。社会活动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二)主动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时代,也是学习型社会。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是“快鱼吃慢鱼”,所以,创业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在成功中反省,在失败中反思。
创业者应善于依靠已有的认识,知识和经验,或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或运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去获取自己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为自己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
(三)动手操作能力
中职校的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在创业中是占有相当分量的。中职生的就业岗位多数是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主要从事生产操作、服务和管理等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强是中职生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在中职生创业活动中,除智力因素外,更多的需要创业者具有心灵手巧、熟练操作等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策划创意能力
策划就是事先的筹谋规划。不论干什么事,要预先策划,分析利弊得失,订出一个或几个详尽的计划方案,并在众多方案中挑选出切实可行的,然后一步步按照这个方案去实施。创业就是开创自己没有做过,甚至别人也没有做过的事业,将没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逐步变成现实的过程,这就需要创业者的精心策划。
创意是思想的果实,小创意可以带来大产业,创业者必须重视创意能力的培养。创意总是发生在闪念思维(灵感)中,需要创业者运用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冲破传统观念,突破常规思维,经常运用反向思维等才能形成。不要轻易放过创业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要随时记下无意中的灵感,抓住机会,果断决策,将其发展成为新的商机。现在创意产业已经发展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创意转化为行动,是企业在竞争中永存的法宝。
(五)社会职业能力
社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和公关能力等方面。中职生应将自己的兴趣逐步发展为特长,将特长发展为专业,用专业引领未来的职业,为今后创业打下坚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随着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规范和落实,创业者应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熟悉相关行业、职业的技能要求和市场情况,并在相关行业有一定的业务关系和人脉基础。
(六)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者事业成功的保障,是创业取得成功的核心能力,是解决企业生存问题的第一要素。创业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善于以经营强化管理,以管理促进经营,真正做到能经营会管理,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
现代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管理和技术这两个车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业现代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众多的企业通过不断的改进管理、创新求实,成为世界知名企业。戴尔计算机公司迈克尔·戴尔如此强调企业中经营管理的作用:即使你拥有某种产品的专利而且对此严格保密,也不能保证你将来能赢利。真正的竞争佼佼者是那些经营得当的企业。企业的关键不取决于一个伟大的观点或专利,而是取决于对某种策略不断提高的经营和改善。看一看迪斯尼、沃尔玛和可口可乐,它们的经营策略并非深不可测,然而却没有几家公司能复制它们的成功。
要想成功创办企业,创业者必须学会管理人员、金钱、机器、物料及产品质量等。这就要求创业者应该经常性地不断深入学习本行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学习他人成功创业的管理经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使自己在日常管理中预测准确、决策正确、计划周密、指挥得当、协调自如、控制有力,达到经营有方,管理有效。
(七)用人激励能力
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与其说是资金的运作,不如说是人的运作。创办一个新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宁愿投资一流团队的二流技术,也不愿投资一流技术的二流团队。这是创业投资上不成文的信条。明明白白说明了建立好一流团队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创业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懂得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方面,创业者要网罗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人才,招贤纳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现有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构建一个“学、教、练”相结合的学习型的人才团队。
创业者对待下属要具有两种素质:一种是“德”,也就是要奖赏下属,学会财富分享,才能凝聚人心,才能激励工作;一种是“威”,廉政树威,才敢惩罚下属的不当行为。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宽猛相济,德威并施”,“赏罚严明”,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赏”才能鼓舞员工的干劲,激励员工敬业精神,塑造职工可以仿效的榜样。
(八)创新求变能力
创业是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开创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创业本身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历程,需要创业者具备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态,以创造新价值的方式为新企业创造利润,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许多创业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开始创业,挣得第一桶金的绝招,也是创业者日后创业经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好武器。因此,较之于已经步人平稳阶段的企业家来说,创新能力相对于初次创业者,尤其显得重要。
创业者必须要时刻学会“洗脑”,不为自己的惰性辩护,摒弃因循守旧,用新思维突破常规观念,超越自己,更要超越对手的思维能力,谋求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