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这股新的营销传播浪潮,意识到通过拉动型的品牌传播,促进供需双方的互动,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新浪潮带来的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一、对不规范传播环境的适应力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极为迅猛,虽然为企业带来了多种新兴的品牌传播方式,但也存在市场不够规范的问题,比如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相应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等等。这将导致企业在运用各种新兴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实践时,缺乏明晰的政策保障和科学的管理。
二、对新兴传播技术的掌控力
新科技为我国企业的品牌传播带来了革新,也为传播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甚至威胁。比如,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兴信息传播技术与内外部目标受众进行品牌沟通,并注意监测沟通效果;又如,如何将新技术与传统传播渠道紧密结合发挥整合效应;再如,如何加强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信息控制能力;如何更加紧密地与媒体和广告公司配合,拓展新的品牌传播渠道等等。
三、对品牌传播战略的执行力
我国企业逐渐跳离了“标王”年代,认识到不能仅仅依靠电视和平面广告、销售促进等传统的大众传播措施来吸引目标受众,而是要运用一些确实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传播工具。这将为企业对品牌传播战略的执行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因为策划并实施一个由消费者主动参与并积极互动的传播活动,远比单纯使用大众传播工具难度更大。
若想提升执行力,就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培养中坚力量和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逐步完善品牌传播体系。比如通过建立企业发言人机制,面向政府机关、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公众,传递和谐一致的品牌信息;对公众舆论话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施加战略性影响;运用危机传播来避免冲突状况下舆论对品牌信任度和形象的损害。
四、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007年是中国结束入世过渡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后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国际品牌发现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进驻中国。面对跨国企业成熟的品牌运作模式,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品牌传播效率,以加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本土品牌在挺进海外市场时,需要深入开展品牌传播活动的设计研究,找出跨国环境下正确的传播定位,设计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品牌传播方式。
总而言之,一切正如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Wernaer J.Severn)和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 W.Tankard, Jr.)所说的:“我们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者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的窄传播。我们正在从单向的(one-way)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interactive)传播媒介。……至少在三个方面传播思路发生了变化:自变量由说服变量(比如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向表述概念(即所用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样包装和表现的)转变;因变量由态度(对一个对象或反对或支持的评价)向认知(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或信念)转变;对传播效果的强调重点由改变(比如态度改变和行为改变)转向重构(包括建构关于事件的图解或模型,或者对真实的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