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优势,这一点已毋庸置疑。而品牌的创建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任何品牌战略都将是一纸空文。因为品牌是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的综合反映,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结果。
约翰·沃纳梅克曾提出广告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告主。如何将企业的品牌信息准确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促使其产生对企业有益的品牌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命题。然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纷繁芜杂的品牌信息、日新月异的信息沟通方式等等,均为品牌的有效传播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有限的媒介传播渠道所承载的信息日益膨胀,造成大量信息冗余,信息趋同、过量、易模仿、难识别等问题严峻,使得品牌传播的效率大幅降低。有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的广告投放量达1780亿元,而2003年的这一数字是1030亿元。[1]。广告的增多使得媒体广告曾经独有的规模效应正逐渐丧失,因为每一条广告到达的受众减少了。同时,广告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要创作出更多的广告,这也意味着广告的质量可能下降。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广告边际效益递减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众媒体的受众针对性不强,而且广告的可信度较低、受众参与度较弱。此外,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广告已形成规避心理,这也使得品牌传播中有价值的信息接受比例变得更加有限。“根据央视索福瑞(CSM)在全国进行的为期一周的电视广告收视率统计,电视广告的收视率远远低于节目收视率,广告收视率最高也只能达到节目收视率的90%,多数维持在节目收视率60%左右的范围,最低的甚至只有45%”。[2]正如肯萨察林在《注意力》中所指出的:“今天我们放眼望去,营销传播的威力正因缺乏注意力而受到侵蚀。根据一种估计,仅有1/3的广告战对销售有重大影响,有某种长期影响的不到25%。”